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

科技股掀业绩浪 “苹果概念”劲炫全球股市(图)

  在苹果公司格外耀眼的财报助推之下,全球“苹果概念”股的表现就一个字:炫。

  继隔夜美股科技板块大涨之后,20日的亚太及欧洲市场,科技股也一马当先,并引领大盘全线收高。此前科技巨头IBM以及苹果公司发布的强劲财报,为全球科技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
  在苹果业绩翻番以及股价创新高的利好激励下,截至20日收盘,为苹果生产笔记本电脑保护套的可成科技涨4%,股价创至少四年来最高水平;代工组装iPhone的鸿海精密跳升4.6%;为iPad生产触摸屏的胜华科技大涨4.8%······

  苹果股价突破400美元

  最近几天,苹果公司一直是美股的最大明星之一。

  尽管美股大盘波动不定,但苹果的股价本周以来却连续攀高,并不断刷新历史高点。19日,也就是苹果发布第三财季业绩报告当天,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科技企业的股价收高3.05美元,涨幅为0.8%,至376.85美元,再度刷新历史收盘高点。而在盘后交易中,随着苹果三季报的“闪亮登场”,该股再度急升超过6%,一举突破400美元大关。

  苹果在19日美股盘后公布,其第三财季的净利润同比翻了一倍还不止,达到73.1亿美元,约合每股收益7.79美元。去年同期,苹果的净利润仅为32.5亿美元,每股收益3.51美元。此前彭博资讯对分析师的调查显示,业界对苹果每股收益的平均预期只有5.87美元。第三财季,苹果的收入攀升82%,至285.7亿美元。

  iPhone手机依然是苹果公司的主要增长引擎。

  苹果第三财季共销售2000万部以上的iPhone手机,较去年全年销量增长一倍以上。此外,iPad和Mac电脑销量也分别达到925万和395万台,超出预估水平。当季的毛利率则高达41.7%,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的局面。

  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,是苹果业绩快速增长的一大推动力。

  第三财季,苹果的国际市场销售额占当季营收的62%。当季,苹果在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累计营收同比增加了五倍,达到38亿美元。总体来看,亚太地区当季的营收增加了两倍多,至63亿美元。

  苹果公司现在预计,第四财季将实现5.50美元左右的每股收益,同时收入将达到250亿美元左右。接受汤森路透调查的分析师们预计,该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6.45美元,收入277.2亿美元。

  自6月20日触及今年低点以来,苹果的股价已经累计上涨近19%,这也帮助该公司的市值增长到近548亿美元。


  美股科技股“后来居上”

  在苹果之前,科技行业巨擘IBM于18日发布了远好于预期的财报。第二财季,IBM的净利和每股收益分别达到36.6亿美元和3美分,且公司还上调了全年的利润预期。19日美股收盘,IBM的股价再涨5.7%,至创纪录的185.21美元,在道指成份股中领涨。

  在苹果和IBM带动下,科技股在周二的纽约市场表现强劲,科技股分类指数收盘上涨了2.7%,在标普500十大行业指数中高居榜首。纳斯达克指数当天收高2.2%,领先于道指和标普500指数1.6%的涨幅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本月以来美股科技类股涨势凌厉,但今年迄今这类股票的表现还是落后于大盘。标准普尔500指数科技分类指数今年累计上涨5.2%,远低于能源分类指数14%的涨幅和医疗保健分类指数12%的涨幅。这可能也为板块延续强劲表现创造了想象空间。

  全球热炒“苹果概念”

  美股隔夜大涨,特别是科技板块的集体活跃,也感染了20日的亚太和欧洲市场。当日,主要股市纷纷大幅上扬,而科技股特别是一些“苹果概念”股更是成为耀眼的明星。

  20日东京尾盘,MSCI亚太指数大涨1.2%,有望创下自7月11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。在该指数的十大行业分类指数中,信息科技分类指数涨幅一马当先。单个市场中,日股大涨1.2%,创三周以来的最大涨幅,科技股领涨;韩国股市收高1.2%。中国香港股市涨0.5%。中国台北股市大涨2.1%,创下近11个月来的最大涨幅,科技股成为大盘上涨的最大动力。

  截至20日收盘,为苹果生产笔记本电脑保护套的可成科技涨4%,股价创下至少四年来最高水平。而代工组装iPhone的鸿海精密则跳升4.6%,该股当天高开高走,并以接近日内最高点收盘。为苹果iPad生产触摸屏的胜华科技大涨4.8%,而为苹果iPhone生产摄像头的大立光电则大涨2.9%。

  苹果的一些同业竞争对手也受到投资人追捧。20日的亚洲市场,韩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出口商三星电子收盘大涨3.5%,该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与苹果竞争。

  在随后开始交易的欧洲市场,科技股也表现不俗。英国芯片制造商ARM控股早盘大涨2.9%,该公司为苹果的iPhone设计芯片。在科技股带动下,道琼斯斯托克欧洲600指数的科技股分类指数早盘大涨1.2%。
(责任编辑:王瑾)
搜狐证券声明: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,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,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,据此入市,风险自担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